社長引言:經過上禮拜的暖身後,我們就要實際進入純學術的部分,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台灣山林的改變。我對老師最深的印象是,他可以從很小的地方,解釋很多我們所看不到的地方。

老師自介:以前是台大森林系,針山攀登那一屆,但因為大一大二參加椰風搖滾社,覺得自己加登山社很奇怪,大三時就去加商業隊,認識賴老闆及石方芳登聖母峰的故事。為了要有爬山的錢,曾當過商業協作,但也傳不到甚麼錢,只有免費爬山及一顆高麗菜。但最有價值的部份是認識各式各樣的人,當時爬山還沒像現在盛行。畢業後想在山上待久一點,因為妹妹是輔大登山社,當時有個中央山脈大縱走的計畫,並且想把南南段也完成,自己就去加入這個團隊,畢業旅行就是從北大武到南湖大山83天。在這個過程裡對台灣的山林產生濃厚的興趣。

一、山

師:你們有沒有想過台灣為什麼有那麼多山?

同學:兩個板塊交會之處。

師:對。板塊學說在1950年才知道,這個尺度超過人類理解的範圍,那在這之前人們如何理解山的出現?

Untitled

這是為了慶祝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,他很刻意將地球畫成圓形,造物者必須將地球作成最完美的幾何形狀。這樣想法在19世紀受到很大的挑戰。當時想像地球是火熱的熔岩在宇宙中成形,因此會收縮,因為受冷而形成岩層,裡面的部分則慢慢變冷持續收縮,因而產生空隙,變得像橘子、蘋果那樣表面凹凸不平,這是當時對於山脈形成的解釋。

這套學說後來傳到了日本,試著解釋日本列島及台灣,本來是跟大陸連結,但因為收縮而坍裂出海峽。在華萊士的見解裡,日、台應該是非常古老的島嶼。但這要如何解釋火山的出現呢?因為嚴懲出現不正長的彎曲,因張力形成的裂縫,使得岩漿溢出。

日本當時有一群人想要脫亞入歐,離開封建而進入文明開化。我們雖然是有年紀的人,血液、山脈持續有熱血一直貫穿(火山),這樣的想法也賦予的他們對於「美麗的山」的定義,必須要對稱,呈現完美的幾何。為什麼日本要登山,是因為我們的山是如此豐富而多樣,我們必須要往山裡面走去。傳統上都是遠眺、四體不動,或是把山裝到庭院裡。19世紀末,他們想要成為厲害的日本人,要走進山裡,站上山頭遠眺,用身體去經驗山,這樣的族群才能進入現代國家治理。

師問:當這樣的一群人,看到台灣的山,他們會想到甚麼?

台灣的山無法看到完美的幾何。日本的山是火成岩,台灣的山是水成岩,經過長期的風化而出現坍毀崩化,變得非常險峻、粗曠,充滿深邃的峽谷,沒有任何秩序可言。

Untitled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補充:出口雄三

當時就出現對於山脈的論戰:A派台灣就是野蠻,相比之下日本就是圓潤完美的幾何。B派日本就是太秀麗,少了台灣那樣壯闊的山河。

師問:大屯山與台北盆地,現代地質學如何解釋台北盆地的形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