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冰雪地常見的意外 1.國內常見:滑落、失溫、迷途(white out) 2.國外:雪崩、冰河裂隙

二、台灣雪訓 2.地點:雪山(雪況最佳、場地安全、可練習紮營)、南湖(圈谷訓練安全、雪融較快)、玉山(登頂前有冰雪岩地形、雪況佳)、合歡(方便訓練、可練習冰攀)、奇萊(可紮營、箭竹易造成路線消失、有陡峭地形危險)

風吹變硬雪或結冰易造成滑落、冰雪岩混合地形較困難

三、裝備 1.簡易式冰爪(4-8爪):抓地力不足、齒痕不深,用於雪不深時 2.冰爪(10爪以上):最好搭配半硬底或全硬底鞋(不易鬆脫) -中柱(調整腳長)-早期鎖螺絲,現在用快扣式 -阻雪板-避免黏雪,不一定都有此設計 -前兩爪-健行/平行、技術攀登/垂直 -材質-鋼(可用於冰雪岩地形)、鋁合金(輕量化,但僅用於雪地) a.綁帶式:一般健行鞋可用,先調整尺寸卡好之後,再綁上綁帶 b.快扣式:硬底鞋 c.前綁帶後快扣:硬底鞋 *不可使用過軟的鞋子,如雨鞋(2014年奇萊滑落山難,人鞋分離) 3.冰斧(功能性更多):分為健行、技術攀登兩種 -鶴嘴-可插進雪裡冰裡 -扁頭-砍出冰階,可幫忙開路、製造確保點 -選擇長度-手放鬆垂直放下,斧尖不可超過外踝,僅在爬雪坡時使用,平路不用 -滑落制動-將斧尖像身側甩高,持斧手肘垂直向後拉,使鶴嘴砍進雪裡 4.頭盔

四、穿著(由內而外) 1.內層 貼身-排汗及保暖功能佳(快乾是重點) 2.中層(會多分出兩層) -不完全防風:衣服外套(刷毛、軟殼、合成纖維);排汗內層手套 -保暖隔絕溫度:外套(羽絨、合成纖維);保暖手套;羽絨褲;綁腿(雪季必備) 3.外層 防水透氣外套、手套、脖圍、雪鏡/太陽眼鏡(抗UV、遮光量、包覆性) *雪地會戴兩層手套(內薄外厚),避免脫下後,手直接碰觸金屬物 4.登山鞋 防水、縫線處理、硬底、前頭硬(可踢出雪階)

五、雪季地形 1.軟雪、鬆雪(新降雪):不需上冰爪,但踩很深費力不易行走 -乾雪(捏後會散)濕雪(結成一塊):台灣通常是濕雪 2.硬雪:較滑,需上冰爪、滑落制動 3.脆皮雪:風太強,表皮硬裡面鬆,不用上冰爪 4.冰:很滑,無法踢出雪階,需上冰爪 5.雪下有冰:冰爪 6.水冰:需避開 7.雪簷(台灣沒有):勿在下面行走,迎風面尾端小心崩落 8.雪溝:新降雪可能會雪崩,需等待 9.雪溪(台灣沒有):小心掉落凍傷 10.冰河裂隙(台灣沒有) 11.冰雪岩混合地形 *台灣雪季路線選擇會走雪覆蓋較多的地方、坡度小(避免結冰)、風小(避免稜線)